言恭达为“书超江苏”题字
盛夏的南京江宁,言恭达先生家中瓜果飘香,而他的“砚田”同样硕果累累。五月,“言恭达助学行动”首届全国诗书画展在京成功举办;八月,由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“书超江苏”全民书法超级联赛又将启幕。从垂髫稚子到白发老者,书法热潮涌动。如何让全民书法真正“玩转”?千年书法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?著名书法家、教育家言恭达接受了扬子晚报专访,分享了他的深度思考与实践。
以书法为原点,探索中华文化的源泉
或许很少有人像言恭达这样,一方面,由于特殊的身世,他接续中华千年文脉;另一方面,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名家,他奔走于当代,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。他说,半个世纪来忙的有六大块:书法创作、学术研究、艺术教育、中外交流、参政议政、慈善事业。而这些事的核心就是:将中国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上升于哲学,以书法为原点,探索中华文化的源泉。
展开剩余83%2018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《乌海论坛》上,他作了演讲《当代书法文化的思考》。全景式扫描中国当代书坛后,他认为,当今书坛艺术创作概括起来,呈现出四个特点:传统回归的呼唤、形式创变的扩张、写意诗性的强化、人文内质的提升,但同时,他也对当代书坛文化进行反思,认为必须正视用墨单一、轻视笔法、气格下降、创变浮浅等四大书法本体的突出问题。
他提出: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,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物化,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。“汉字书法塑造的艺术形象,不论是王羲之兰亭游目骋怀之美,还是颜真卿拼死报国之痛;是苏东坡黄州寒食之惑,还是孙过庭书文合璧之睿……都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美学状态,是人类饱富哲理的生命形象。” “当代书法需要时代审美评判体系建设的构建,需要一种基于价值传承与价值创新的文化自觉。”
作为言偃第84代裔孙,言恭达从小就被父亲带着参加祭奠言子的仪式。庄重的仪式给幼年的他留下了一辈子不可磨灭的印象,“南方夫子,儒礼弦歌”也在他心间植下了大文化的根脉。在他心目中,文化学者的分量远重于单一的书法家,“书家将书法艺术的创作还原于文化,求真于经典,引领于方向,服务于大众,积累于当代。”2015年他走了12个省,给各省的书法家培训,讲述“中国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辨”。“不是讲技法,更多地讲到书法背后的文化,和书家的修为。”“书法不是只写写字这么简单,书法在今天如何创造性转化?中国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哲学,必须回归到老庄哲学,儒学为中国书法打下文化基础。虚静坐忘的老庄哲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。”书法的文化特质、哲学依据、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,其审美品格应具笔墨性、诗性与时代性,意象思维打开了他的艺术创作空间,他在融古出新的大道上不断地拓宽与创造……
言恭达为扬子晚报报庆40周年题字
唤醒日常:诗书画融合重拾文化基因
“言恭达助学行动”全国诗书画展,是言恭达响应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倡导、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重要活动,其前身是沈鹏全国诗书画大赛。沈鹏先生过世后,中华诗词学会研究决定由言恭达先生来接棒。“诗书画融通不易,沈老项目普惠性强,效果显著。他辞世后,我接棒延续。”言恭达坦言,当今诗、书、画分离现象普遍,诗人少善书,书家罕能诗,画家亦鲜有自题诗者。为此,他将大赛转型为大展,核心是“唤醒”:“我们希望引导大众,特别是大学生,掌握古典诗词创作,将这份‘沉睡’的文学融入日常生活,重新激活。”
今年5月,首届大展的成功超乎预期。从师生们投稿的一千五百余幅的作品中,我们看到一幅幅佳作将“诗书”“诗画”或“诗书画”精妙融合,生动地诠释了传统美学与哲学理念的升华。如今在校师生中,一种“我诗我来书” “我诗我来题” “我画题我诗”的良好文风逐渐兴起,呈现出言恭达先生所期望的美育效果。他感慨,“这证明全民书法普及教育的巨大潜力。将诗书画作为素质教育一环,培养一代代人的爱好,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。”
诗、书、画“三美合璧”,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。作为诗书画融合的坚定推动者,言恭达的书法作品常书自作诗,这与其深厚的学养与对书法艺术的哲学思考有密切关系,“书法是第一种艺术形态,它不单纯是写字的问题,而是一种艺术表达。这必须与作者的心灵契合,是时代、世界呼唤的回响,这种回响要通过文字表达,这就是诗歌。”在言恭达看来,不论是近体诗还是古典诗歌,诗始终是中国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,也起到解读中国人心灵、情感的功能,“自作思维要求作者能够书写你所熟悉的时代生活,回应时代的情感。”
问道书艺:“八字真言”与“三个‘特’字”
“书者,心之迹也。”书法是技艺,更是哲思。回顾逾半个世纪的书法生涯,言恭达提炼出八字心得:“向内、重和、尚简、贵神”。“向内”是由中华民族内生性的民族性格决定的,“重和”指的是书法整体的和谐及书法创作中天人合一的观念,“尚简”也就是大道至简,以少胜多,而“贵神”则是对中国文化融汇贯通的最高领悟境界。“从事书法创作半个世纪多来,我认为这八个字是必须要去好好思考的,然后才能从中找出你自己的路。”
正所谓创造性转换、创新性发展,言恭达感到在这个时代,传统的传承不能是依葫芦画瓢,“当下是互联网时代,资讯很发达,交流传播速度很快,这么多信息考验的是你明辨是非的能力。”这种是非并不是绝对的对与错,而是要在事件中提炼出自己的思考、自己的观点,“对于书家而言,要从书学理念、文化理念的认识上去提炼、思考、展望,找到真正的书法艺术,找到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进入到当代的必然之路。”
当下书法的形态很多,言恭达并不认同随意的评判到底哪种形态好哪种形态坏,“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,摸索一条可以表达自己的路,但是你要认清楚自己的路,而不是跟风,人家起哄你也跟着起,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要走正道,每个人都可以去试验、尝试自己的道路,但心里要非常清醒,厘清自己到底要怎么走。”言恭达注意到,目前不管是书家还是一般的书法爱好者,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方向感,这些人都是喜欢书法的,对书法充满了兴趣,但面对繁杂信息海洋感到迷茫,“在纷繁复杂的短视频时代,一会这个人这样说,一会那个人又那样说,一边骂一边又喝彩,所以会有人感觉很迷茫,不知道听谁的好。”
如何破局?言恭达给出哲学层面的答案:“把握三个‘特’字:传统的特点、时代的特质、个人的特色。三者融合,方能筑就属于你自己的道路。”
言恭达《浪淘沙・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》
一方沃土:书家在江苏是很幸福的
江苏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,从古至今涌现了无数书法大家,江苏也有着相当活跃的全民书法氛围,书法爱好者广泛。在扬子晚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,将推出全民书法超级联赛“书超江苏”大赛,由言恭达担任“书超江苏”的学术总顾问。
“江苏书家璀璨,如米芾将行草推至新高度,林散之先生又自创新格。核心在于创新力与创造力。”言恭达分析,虽同处一方水土,但不同的人生阅历赋予创作独特积累,时代变迁亦生动映于笔墨。“江苏书坛的伟大,在于代代书家对传统碑帖的融会贯通(‘通会’),及对时代的敏锐感知,终达‘人书俱老’之境。”他强调,“通会”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与至高人生理想,“人书俱老”的内涵亦随时代与审美发展而不断丰富。“江苏书家是幸福的,古今先贤皆可为师。当下书法,需根植传统、呼应时代、彰显个性,这是留给我们及后辈的重要启示。”
谈及“书超江苏”,言恭达认为其意义深远,主要有三方面:
第一,情怀筑基。 书法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、哲学智慧与深沉家国情怀,是文化认同的纽带。
第二,美育浸润。 大赛将书法之美带入日常,弥补社会审美中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。“从情怀到审美,是必经之路。”情感的投入驱动人们研习技法、品味经典,提升鉴赏力;而理解书法背后的哲学历史,则自然催生守护文化的责任感。
第三,传承为归。 全民书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传承。“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高度凝练。书法传承不仅是写字,更要学文化、明导向,方能培育健康的书法文化生态。”
在言恭达的视野中,全民书法的勃兴,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与热爱,经由审美能力的普遍提升,最终指向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。当稚嫩的笔触与沧桑的墨痕共同书写时代,那便是中华文化基因在当代最鲜活的脉动。而“三个‘特’字”的箴言,不仅为书家指明方向,也为每一个提笔的普通人,点亮了融入这千年文脉的星光。
发布于:江苏省卓信宝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配资股票网-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