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谷区的中学教室里,学生们捧着墨水屏智能终端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屏幕,刷刷几下就能拿到老师推送的个性化作业。这不是科幻片,而是2025年平谷教育的新模样。6月23日,平谷区开了一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研讨会,300多位教育工作者聚在一起,聊怎么用科技让课堂更高效,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得更好。
这场会议可不是空谈,平谷区早就行动起来了。从2025年2月开始,他们在3所中学的22个班级试点,搞了个“大平台、小终端”的智慧教育体系。简单说,就是用墨水屏终端连上区里的数字教育平台,学生和老师都能随时随地用。效果咋样?学生每天多学15分钟,老师设计了3.7万份原创智慧作业,覆盖了231.4万次学生练习。教育部门还能通过数据看板,清楚地知道哪些资源得调整,哪些地方需要支持,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。
教室里,语文课上学生用墨水屏做阅读理解,答完题立刻能看到反馈,错了还能马上看解析。数学课上,老师通过终端看到哪个学生卡住了,立马调整讲解重点。这种实时互动,学生学得更有劲,老师教得也更精准。专家们看了直点头,说这套模式既有新意又实用,平谷走在了前面。
为啥平谷这么拼?因为他们想让教育更公平、更高效。墨水屏终端不只是个电子书包,它跟平台和资源连在一起,覆盖了课前预习、课中互动、课后复习全过程。比如,学生课前能收到量身定制的学习手册,课后还能做针对性练习。这种闭环设计,让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学,不落队。北京教育圈里,平谷这套模式已经被当成数字化转型的标杆。
会上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永智院长点赞了平谷的做法。他说,平谷用人工智能给区域教育趟出了一条新路。他还提了三点建议:得管好学生用技术的时间和方式,保护他们的安全;要改课程,让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;还要把人工智能的理念揉进课程里,帮学生打好基础。这些话说得实在,点出了未来怎么走。
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玉顺教授也来凑热闹。他觉得平谷的墨水屏教学场景很接地气,但潜力还能再挖。比如,可以多开发些场景,让技术融入更多教学环节,从备课到考试全覆盖。他的话让大家伙儿都觉得,这事儿还有大空间。
平谷区长狄涛在会上说了,这套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玩法,是他们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大动作。平谷有“六堂课”的特色,“创新课”就是其中之一。这次试点,就是想让课堂效率更高,教育更公平。用他的话说,人工智能是平谷教育“弯道超车”的金钥匙。谁听了不觉得有点小激动?
接下来,平谷还得加把劲。狄涛提了三点要求:老师得学好怎么用人工智能,得多培训、多研究;课程设计得更贴合学生需求,技术得真帮到学习;还得把人工智能的成果写进学校的考核里,让智能设备成为课堂的常客。这些目标听起来挺实在,干起来也不简单。
想想看,平谷这小地方,愣是把人工智能用到了课堂上,还干得这么有模有样。未来,全国其他地方会不会也跟上?教育这事儿,关系到每个家庭,平谷的做法是不是能给更多地方一点启发?大家觉得呢?
卓信宝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配资股票网-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