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
述
历
史
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传。秉承“仁心”,践行“仁术”,培育“仁医”……讲好三院故事,践行文化铸魂。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“口述历史”专栏,聆听刘秀芳用双手托起生命重量的故事。
CULTURAL
刘秀芳访谈录
口述历史
展开剩余82%人物小传
刘秀芳,1932年出生,1956年进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担任护士工作。1959年10月获太原市卫生局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。1960年在全国妇联首届三八红旗手评选中,被山西省妇联、山西省总工会、共青团山西省委评为红勤巧俭女标兵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从事护理工作30年荣誉证书。1987年被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委员会文教部、太原市卫生局评为优质服务竞赛先进个人。2021年由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。
访谈节选
医者仁心
采访者:刘老师您好,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职业和任职经历吗?
刘秀芳:我是1956年进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,那时候医院条件艰苦啊,没有先进设备,全靠医护人员的一双手。记得第一次进病房,看见一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,肚子胀得像面鼓,我吓得手直抖,可护士长二话不说,卷起袖子就给他做穿刺引流,边操作边教我:“小刘,咱们的手是救人的手,稳得住,病人才能活!”从那以后,我每天天不亮就到医院,给病人擦身、喂饭、倒便盆。有次收治了一个流浪汉,满身虱子还吐血,年轻护士都躲着走,我戴上双层手套给他清理,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说:“姑娘,你不嫌我脏?”我笑着回他:“您是病人,我就是您的亲人。”那一刻,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护士的责任和使命。
守护生命
采访者:这么多年从医工作期间,您遇到过哪些挑战?
刘秀芳:记得1960年代初,流行性乙型脑炎爆发,那场面真是让人揪心。病房里挤满了病人,有的抽搐昏迷,有的大小便失禁,整个病房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。我们护士要穿三层防护服,戴厚口罩,没一会儿就闷得衣服都能拧出水来。
最难的是给患儿扎针,孩子们哭闹挣扎,家长们急得直哭,我们只能跪在床边,一边哄着孩子,一边小心翼翼地找血管。有一次,我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,眼睛都熬红了,身体也累得快散架了。但看到那些原本奄奄一息的病人转危为安,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
信仰之光
采访者:您是在2021年获得在党50年纪念章的,能否回忆一下入党的初心?
刘秀芳:那时候我刚29岁,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工作。我看到党员同志们总是冲在最前面,不管是救灾、防疫,还是护理重症病人,他们都不怕苦、不怕死。有一次,医院接收了一位病情危重的传染病患者,传染性极强,很多医护人员都有些犹豫。但党员同志们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,冲进了病房。他们那种无私奉献、勇于担当的精神,让我深受震撼。我当时就暗暗发誓,我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像他们一样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传承精神
采访者:在您看来,新时代共产党员最需要传承哪些精神?如果让您对年轻党员说几句话,您最想传递什么?
刘秀芳:新时代共产党员最需要传承的就是那种无私奉献、勇于担当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。在我们那个年代,条件那么艰苦,但大家都没有怨言,一心只想着为病人解除痛苦,现在条件好了,但这种精神不能丢。
我想对年轻党员说,第一,入党誓词要刻在骨头里,不是挂在嘴边上。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第二,技术要精,但心更要热。病人把命交给你,你得对得起这份信任。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,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。第三,永远别怕吃亏,组织需要你的时候,就是体现价值的时候。要敢于吃苦,敢于奉献,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传承好这些精神,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。
说明:上述内容整理自刘秀芳访谈录音,如有疏漏请联系小编修改。
责编:宣传部
转载请注明出处
发布于:北京市卓信宝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配资股票网-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